[2] 也有人提出另外一种看法,本来王弼的玄学力图用抽象的思辩逻辑的方法来探讨宇宙本体,但是在他的体系里存在着一个无法弥补的漏洞,即当他论证以无为本时,也讲了有生于无,把有与无的关系说成是母子关系,好像宇宙万有都是由无这个母亲生出来的。
正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出于汉儒董仲舒。五、教育理念 除了学习精神,朱子学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现代意义。
在这方面,朱子学的学习精神应当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指导。他亲自立订了《白鹿洞书院学规》,一方面提倡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,另一方面强调修身、处事、践行的原则。如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,但南宋初已经废坏,朱熹在五十岁时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,他在庐山上访求白鹿洞书院的废址,重建了白鹿洞书院。朱熹在六十五岁出知潭州时,还曾主持修复岳麓书院,以《白鹿洞书院学规》为学规,以四书集注为教材,亲自到学院讲学。再次,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注重历史的传统,很早以来历史的记述不断,而且受到珍视,历史的记述起着承载民族历史记忆、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。
朱子的思想很重视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问学,但朱子格物穷理的思想重点在强调道问学,朱子自己也承认,在道问学和尊德性二者之间,他讲道问学更多一些。《大学》本是古代儒家的一篇文献,其中提出了三纲领、八条目,即明明德、亲民、止于至善和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[56] 就是说,必须从具体事物开始,从现象中认识本质,从个别中认识一般。
人类的认识过程,同客观的辩证法是一致的。王廷相和罗钦顺一样,他所进行的,也就是这样的工作。其余则皆因习而知,因悟而知,因过而知,因疑而知,皆人道之知也[140]。第二,由于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,人们的认识必须从个别开始,然后达到一般。
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焉,今曰性与气合,是性别是一物,不从气出,人有生之后,各相来附合耳。这是从佛教中吸取来的。
他所谓气,同朱熹一样,是指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的物质形态。体坏则机息,机息则气灭,气灭则神返。统而言之,皆气之化,大德敦化,本始一源也。[52]《与王阳明书》,《困知记》附录。
在罗钦顺看来,人的主观条件对于认识事物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如果认主观精神以为客观真理,认心以为理,抹杀主观同客观的界限,则是根本错误的。天道变化,是客观规律,人是不能改变的,但人心之灵可以感通而认识。这实际上把理学家颠倒了的理气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,在理气关系问题上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突破,罗钦顺因此而成为理学演变中的重要人物。若只以理为性,则谓之定理矣,可乎哉。
在陆九渊看来,心就是理,但欲却是外来的。王廷相否定了本然之性,同时也就否定了先验性善论。
他说:盖通天地亘古今,无非一气而已。心之用是指认识器官的认识作用,有体则必有其用,心既然是思维器官,其作用必能思维运用。
关于人性善恶问题,朱熹认为,本然之性有善无恶,气质之性有善有恶。因此,他是气一元论者。精思研究,以致自得也。因为见闻与思虑本来是不可分的,这叫内外相须。故圣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。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朱熹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,批判地改造了朱熹的哲学体系。
他又说:性出乎气而主乎气,道出于性而约乎性,此余自以为的然之理也。王廷相所说的认识,主要是人道之知,他断然否认有所谓先天禀赋的德性之知,或所谓先天良知。
如果像王守仁那样,只主张反观内省,就不必讲格物致知了。理只是气所固有的属性,理既不先于气而存在,当然更不能生气。
盖发育万物,自是造化之功用,人何与焉。这一点王廷相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。
人的社会本质是人性的根本特点。气质之性杂理与气,故有善恶。[76] 他认为,无形之元气(即太虚之气或太极之气),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。心也者,人之神明,而理之存主处也。
所谓形而上,无非是说,理无形象,是气所具有的规律,并不是说理在气先,超乎形气之上而独立存在。他对王廷相的哲学著作《慎言》评价也很高。
[61] 他基本上发展了朱熹的知行并进说。三识梏而圣人之道离矣。
但如果从物质运动的永恒性说,则是唯物主义的。必从洒扫应对始,则无过高躐等之病。
他很赞同张载批判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的思想。罗钦顺提出理气为一思想,批判了气外别有一理主宰乎其间的理学唯心论,但他并没有否定理有主宰作用。[116] 这里,他所谓道心,虽不是直接指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,但是却具有道德属性。本欲其一,反成二物,谓之知道可乎?[43] 心学派都讲内外合一,但是按照杨简的所谓天地人物皆在吾性量中的说法,则是心大而天地小,因此是自相矛盾的。
[152] 山溪尚且如此,江河海洋可想而知。他所谓先天之气,并不是在万物之先或万物之上,有所谓气本体独立存在,气本体即存在于万物生灭变化之中。
二是把气和道统一起来,气为体而道为用,改造了朱熹的道体而气用的思想。[79] 他认为元气(浑浑者),生气(生生者)都是道之体,有两方面意义。
他的哲学同张载的关系更为密切。因此,二人在性论上略有不同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